“大医工”是如何炼成的 ——访301医院医学工程与维修中心主任曹德森
让天下没有难找的医疗器械服务信息!
“医疗器械助手” 让一切触手可及!
点击图片
了解医学工程的人都知道,解放军总医院(以下简称“301医院”)是这个行业最为特殊的存在。这种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其价值33亿元、近4万台件的医疗设备,也不仅体现在其组建的超过100人的医工团队,而在于其建成的集采购、维修、计量、供应、管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医工”学科。
“大医工”是一套完整的运营体系,背后有着严密的制度保障,它打破其他医院面临的种种困境,以一种傲然的姿态屹立于行业。有很多人说,301医院医学工程发展能有此建树,完全依赖于特殊体制带来的红利,其经验不具可复制性。这方面的因素不可否认,但事实证明,301医院建成“大医工”学科,体制不是主因。
301医院医学工程与维修中心主任曹德森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立体的医学工程发展图景。在了解了学科建设思路和逻辑后就能明白其成功的真正原因。当然,毫无疑问,其他医院完全可以借鉴其中适合自己的经验。
曹德森侃侃而谈,话语中处处流露着对中国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的担忧。他对很多问题有独到的认识,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值得行业思考。
301医院“大医工”学科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曹德森:医工学科是医院临床和技术支撑的重要学科,面对全院所有科室,直接和间接为临床、患者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学科建设中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最终发展到今天的格局和定位。“大医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主体上为全院提供技术性保障和技术支持。
二是承担全院管理性保障,提供设备技术保障、经济、安全和质量管理。
三是提供研究性保障,与临床科室合作,共同参与课题研究。
“大医工”在制度上叫医学保障部,下边设有招标采购中心、医学工程与维修中心等4个并列的中心,目前已经超过100人。我所在的医学工程与维修中心下设5个二级科室,负责采购、供应、维修、计量、管理、教学、科研和设备信息化建设等。
301医院医工学科发展的起点是非常艰难的,原来是军队营房处的维修组,只有两个人,60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根据职能需要不断争取人员、编制的过程。比如计量站原来就我一个人,经过5年的争取和建设,现在已经有10个人的编制,成为全军计量中心。
现在维修加管理有40多人,抓研究的有30多人,在机关做管理评价和采购的有十几个人。这些都是拼出来的,不是别人送给你的,没有拼搏和开拓精神,不可能建成现在的学科格局。这种精神是任何医院都可以借鉴的。
很多人说301医院的经验没有代表性,这是一种误解,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发展的第一条经验是紧跟时代,紧扣学科发展的脉搏,贴近医院需求,不断完善自己的职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有真正为医院解决实际问题,有作为才有地位,才能获得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大医工”学科在建设上有哪些特点?
曹德森:我们的特点是定位准,职能贴近临床需求,始终站到前沿,为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医院运营发挥三个层面的作用。在维修方面,形成了以自修为主、保修和第三方维修为辅的格局。目前全院85%的大型设备、95%的其他基础设备都是自修,大型设备只有30多台次的保修。去年全院33亿元的医疗设备,维修费是4000万元,占到设备资产的1.2%。今年会进一步提升设备质量,强化预防性维护,维修费会提升到1.7%左右。
今年,我们还建了1000万元的配件库,急用和常用的配件都备着,这样维修保障能力将更加突出,能做到有效性和即时性,这是第三方和原厂不能比的。长期的专业化保障,使医院自身的维修水平比外边公司更高,可以实现元件级的维修。我们对33单大的维修做了一个统计,对比外边报价,节约费用1000多万元。还有很多小的维修,就更不用说了。
科研是提升学科发展的关键,目前我们在研科研经费达到5000多万元,和呼吸、骨科、麻醉等科室都有合作。因为在定位上,医工科就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临床提出的很多问题,我们有水平解决。比如心内科提出一组数据,医工科对数据进行多参数融合分析,加上机器学习,建立了算法,立刻就发表了两篇文章。
“大医工”形成了怎样的标准化管理制度?
曹德森:制度管理是基础。301医院目前建成了9大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覆盖管理、临床、科研和教学。我们的特点是制度都转化成了医院建设标准,写进了医院建设标准中。下一步会成为国家和行业标准,中国医院协会要把我们的管理和运营标准转化成协会和行业标准。标准是制度管理的最高层级,标准管理具有普适性。301医院从顶层制度到岗位操作规范形成了院级、部门级、岗位级的三级制度体系,90%以上的制度都以标准的形式转化,落实到岗位上。
医工科虽不是临床学科,但却是支撑性学科,覆盖全局,影响全局,左右全局。医院安全、建设都有医工科相应的职能。301医工学科做全院的医疗气
体规划,对医用气体、供气系统、设施的安全建设拿出大的规划。比如我们
做了医院的电源和气源终端的配置标准。医工学科直接做标准,每幢楼、每
个科室都按这个标准进行。
医院设备安全是非常大的黑洞,患者不了解,医护人员认识不深,院领导不重视。有些医院在临床使用中认识到问题,会做一些质量控制,但是等临床发现问题,很可能已经对患者造成很长时间的伤害了。一些显性问题临床可以发现,但很多隐患必须依靠设备检测才能发现。
301医院在这方面是全国做得最好的,我们有计量制度、质控管理制度、预防性维护制度、安全巡查制度、医疗气体和医用电源安全保障制度。
301医院特别重视预防性维护和环境因素对设备的影响吗?
曹德森:设备安全隐患很大程度存在于基础设施方面。如气源和电源环境,通风、布局等,都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
我们在呼吸机、麻醉机等和电源气源相关的设备维修中发现,出现的问题40%是和电源气源相关的,40%是和操作相关的,只有20%是和设备自身配置相关。所以,要保障医疗设备安全运行就要解决基础设施和环境的问题。
预防性维护方面,急救设备每年有两到三次定期检测,大型设备每年有两次保养性维护,每两年做一次检测校准。
举个例子,过去10年间,我们检测了大约35万只体温计,投入临床的合格率是100%。很多市场上买来的设备只有65%的合格率,不检测、不排除问题行吗?
请介绍一下301医院医工队伍建设情况。
曹德森:人才招聘和引进在源头上有准入标准,一般只招聘“985”“211”院校人才。维修保障一般招聘北方院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有入职教育,刚毕业的学生都有一年的见习期,在5个科室轮转。人才在使用上有区域分组、专业分工、执行绩效考核。每年送一个人到国外学习,每年选派5个人到迈瑞、联影等企业学习。
301医院把学科分成帮扶学科、重点学科和优先发展学科。医工科是医院的重点学科,有十几个博士生,但一般硕士生和本科生比较好用。医工科军内编制不到30个,大多数为聘用,军队体制改革会受到一定影响。
您强调医学工程要贴近临床,到底如何贴近临床?
曹德森:301医院配置了这么多资源,做起工作来还是捉襟见肘。我们的做法是让临床替我们发现问题。国外有一个数据,60%~70%的医疗差错是由使用者的操作引起的,其他是由于设备故障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我们从系统性的原因开始,做环境控制和设备控制,并把很多设备安全和质控写到临床SOP中。如临床在呼吸机操作中要完成设备自检。
我们每年会安排厂家给临床做30批次的培训,医院自己的工程师也到临床做培训。301医院医学工程师在医院是很有地位的,可以给临床医生讲课,随时做临床培训。主任也经常下去和临床沟通,经常性的沟通是消灭设备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
301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申报的“生物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获批,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医院内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将如何推动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发展?
曹德森:这个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平台,上升到国家学科建设高度,能够优先获得科研资源和学科建设资源。对我们来讲,医学工程一下突破了小医工学科的局限性,站到了医院关注的前沿,变成全院的开放平台,政策、资源、别人对医工的认识都不一样了。这是医工学科60年建设史上的点睛之笔,重大突破。
实验室将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共同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为国家医学、生物学工程建设进行开创性示范,承担医疗器械国产化的重大使命。
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开放平台,实际上301医院医工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开放平台。
曹德森:对。为了推动行业医工学科发展,一定要有资源共享意识。全国医工科一盘棋,要共享资源。作为全国医工学科建设发展示范基地,我们自主建设的资源,我们团队做的标准、SOP、经典案例、信息化建设成果、培训课件都准备给全国医工科共享。一些表格,如技术需求论证表、验收报告、业务流程,包括维修管理制度、计量检测标准都可以共享。国内医工人员可以来301医院短期培训、进修。
其他医院能从301医院医工学科建设中学到什么?
曹德森:医工科主任和院长的沟通要站在学科发展意识形态的战略认知高度上和定位上。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决定医工建设的成败。这“三
度”是其他医院医工科可以学习的。我做医工科主任以前,在医院标准化办公室待了5年,做全院的运营标准,管理方面的书就看了300多本,古今中外各个流派都要学习。医工科主任个人知识素养、政治意识、能力储备、领导力、管理能力非常重要,没有这些能力就做不好科主任,更谈不上带队伍。
我给其他医院的建议是,把医工科的采购职能剥离出去,单独建立全院的采购中心。医工科只做技术论证、安装和评估技术。科主任不能轮岗,至少能干两届,8年。科主任要在学科建设的高度来领导科室,医工科向临床倾斜,转型成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管理机关的科室,直接和间接对患者发挥作用。
科主任必须是BME(生物医学工程)+MBA专业毕业,不能只是大技术专家,还要是大管理专家。医工科主任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去选拔,临床医生做不了这个职业。医院层面要提升认识高度,从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医院运营效率这三个高度考虑问题。设备要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各种标准,对设备使用要有评价和考核标准,要实现制度建设到标准建设的飞跃。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
首届面向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医疗器械质控培训(认证班)
收藏!国内首个由第三方服务机构倾力打造的CT深度保养流程(含视频)
【变革】第三方医疗器械服务协作组织持续发力——感控产品服务分会正式成立了!